1、事故風險分析
1.1危險性分析
垮(坍)塌事故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高邊坡塌方事故;
(2)地下工程開挖塌方事故;
(3)深基坑開挖塌方事故;
(4)土石方開挖塌方事故;
(5)堆置物倒塌事故。
1.2垮(坍)塌事故可能發生區域
公司在建項目施工的施工供排水、截流導流工程、土石方工程、基礎處理與滲控工程施工、砂石料生產系統、鋼筋加工場、金屬結構加工場等場所及作業過程中均可能發生垮(坍)塌事故。
1.3垮(坍)塌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垮(坍)塌事故因塌落物自重大,作用范圍大,往往傷害人員多,甚至造成群死群傷事故。
1.4事前可能出現的征兆
(1)挖土方時,邊坡附近出現裂紋;
(2)出現惡劣天氣條件;
(3)支搭與拆除作業未嚴格按規定進行;
(4)其他管理性、行為性違章。
2、應急組織機構及職責
2.1應急領導小組
組長:王如磊
副組長:蘇新良、劉清星、張友川
成員:王芳、王學峰、劉景生、崔清磊、張玲、韓金民
2.2應急領導小組職責
(1)組長職責:統一指揮垮(坍)塌事故現場應急處置工作;
(2)副組長職責:協助組長組織開展垮(坍)塌事故現場處置工作;
(3)成員職責:在組長的統一領導下,做好搶救受傷人員、現場警戒、事故報告等工作。
3、應急處置
3.1現場應急處置程序
(1)發生垮(坍)塌事故后,現場人員應及時向安全員報告,由安全員向應急領導小組報告;
(2)應急領導小組組長按照本處置方案指揮事故現場應急處置工作。
3.2現場應急處置措施
(1)拉設警戒線,迅速組織人員撤離危險區;
(2)立即搶救傷員,觀察傷者的受傷情況、部位、傷害性質。遇呼吸、心跳停止者,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擠壓。處于休克狀態的傷員要讓其安靜、保暖、平臥、少動,并將下肢抬高約20°左右;
(3)出現顱腦外傷,必須維持呼吸道通暢。昏迷者應平臥,面部轉向一側,以防舌根下墜或分泌物、嘔吐物吸入,發生喉阻塞。有骨折者,應初步固定后再搬運;
(4)在搬運脊椎受傷者時,將傷者平臥放在帆布擔架或硬板上,以免受傷的脊椎移位、斷裂造成截癱,導致死亡,搬運過程中嚴禁只抬傷者的兩肩與兩腿或單肩背運;
(5)遇有創傷性出血的傷員,應迅速包扎止血,使傷員保持在頭低腳高的臥位,并注意保暖;
(6)根據傷情需要,迅速聯系醫療部門救治。
3.3事故報告
(1)發生垮(坍)塌事故后,事故現場人員或目擊者應在第一時間報告現場安全員及公司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
(2)事故報告內容包括:
1)事故的類型、發生時間、發生地點;
2)事故的原因、性質、范圍、嚴重程度;
3)事故已造成的影響和發展趨勢;
4)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及其他應對措施。
4、注意事項
1.在進行現場救護前,應對現場進行評估,如若有再次發生坍塌危險時,應先進行支護或采取其他加固措施,以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2.詳細全面地了解塌方事故發生的經過,了解現場中原有人數、現仍未搶救出來的人數。
3.應急救護人員進入事故現場必要佩戴個人安全防護用品,聽從指揮,不冒險蠻干。
4.備齊必要的應急救援物資,如車輛、吊車、擔架、氧氣袋、止血帶、送風設備等。
5.當核實所有人員獲救后,應保護好事故現場,等待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處理。
垮(坍)塌事故現場處置關鍵要素
事故類別 |
垮(坍)塌事故 |
事故特征 |
1.坍塌事故類型:主要包括土方坍塌、臺車坍塌、模板坍塌、腳手架坍塌、拆除工程的坍塌、等類型。 2.坍塌事故的危害程度:因塌落物自重大,作用范圍大,往往傷害人員多,后果嚴重,容易造成重大或特大人身傷亡事故。 3.事故征兆:當在安裝、拆除作業過程中,超過自身極限強度的破壞成因,如邊坡出現裂縫、支架變形及基礎下沉或結構穩定失衡等異常現象。 |
應急組織 |
組長:王如磊 副組長:蘇新良、劉清星、張友川 成員:王芳、王學峰、劉景生、崔清磊、張玲、韓金民 |
應急處置 |
(1)發生垮(坍)塌事故后,現場人員應及時向安全員報告,由安全員向應急領導小組報告; (2)應急領導小組組長按照本處置方案指揮事故現場應急處置工作。 (3)拉設警戒線,迅速組織人員撤離危險區; (4)立即搶救傷員,觀察傷者的受傷情況、部位、傷害性質 (5)根據傷情需要,迅速聯系醫療部門救治。 |
注意事項 |
1.在進行現場救護前,應對現場進行評估,如若有再次發生坍塌危險時,應先進行支護或采取其他加固措施,以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2.詳細全面地了解塌方事故發生的經過,了解現場中原有人數、現仍未搶救出來的人數。 3.應急救護人員進入事故現場必要佩戴個人安全防護用品,聽從指揮,不冒險蠻干。 4.備齊必要的應急救援物資,如車輛、吊車、擔架、氧氣袋、止血帶、送風設備等。 5.當核實所有人員獲救后,應保護好事故現場,等待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處理。 |